赫鲁晓夫的命运:从警告到审判配资股票最新行情
在1964年10月,全球震惊的消息通过苏联的《真理报》传出——赫鲁晓夫因健康问题辞去了所有职务。这一声明发布后,世界各国的政治家们瞬间意识到,苏联高层发生了政变,而赫鲁晓夫的离职也意味着苏联对外政策将发生根本变化。
赫鲁晓夫的去职,成为了政治史上的一大转折点。后人谈及赫鲁晓夫及其时代的苏联,往往争议不断,尤其是那场1964年发生的政变,至今依旧引发人们的热议。关于赫鲁晓夫的政变背后,资料显示他曾提前通过三种途径收到警示,但最终这些警告并未改变他的结局,赫鲁晓夫依旧只能平静地接受了“下台”这一事实。
展开剩余87%赫鲁晓夫的改革:初衷与混乱
谈到赫鲁晓夫,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。虽然这些改革初衷良好,想要推动国家进步,但也给苏联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,甚至给自己的执政生涯埋下了祸根。
在农业领域,赫鲁晓夫推出了大规模的“玉米种植”计划。为了推广玉米的种植,他强行让苏联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开始种植玉米,然而这些土地并不适合农业,结果不仅没有收获,反而加剧了粮食危机。
而在外交和对外援助上,赫鲁晓夫也不断扩大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,虽然这一策略在西方眼中是推动全球发展的积极表现,但在国内却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。尤其是在政治改革方面,赫鲁晓夫推行的“干部轮换制度”彻底触动了苏联保守派的利益。通过轮换干部,赫鲁晓夫想打破官僚系统中的权力垄断和裙带关系,但这种做法却激怒了不少官员,最终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,一场政变悄然筹划起来。
尽管勃列日涅夫拉拢了不少官员和军队将领,但他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,政变的成功还存在不少变数。就在政变即将爆发之前,赫鲁晓夫的办公室收到了几封重要的警示。
来自亲信的警告:赫鲁晓夫的疏忽
1964年9月,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。电话中的人声音急促,警告谢尔盖:“有人在策划政变,赫鲁晓夫同志务必要小心。”然而,谢尔盖对于这通电话并不以为然,因为他非常清楚父亲的工作规律。通常,关于政治和工作的电话应该直接打到赫鲁晓夫的办公室,而这通电话却打到了家中。
尽管谢尔盖知道,打电话的人很可能是父亲的亲信,他依旧怀疑这是否是真的警告。当他表现出迟疑时,那人再次强调自己是赫鲁晓夫的前警卫,并透露政变的策划者就是勃列日涅夫,几乎整个苏联高层都被勃列日涅夫拉拢,赫鲁晓夫已没有任何可靠的支持。
最终,谢尔盖决定在父亲回家时将这条信息告诉他。然而,这样的警告在赫鲁晓夫家中是禁忌的。家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:不能讨论工作和政治话题,以免外部势力通过家人对赫鲁晓夫施加影响。然而,谢尔盖最终还是将这个警告告诉了父亲,赫鲁晓夫听后却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。
赫鲁晓夫认为,勃列日涅夫是自己信得过的老朋友,曾在卫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。而且,勃列日涅夫并未掌握军队,赫鲁晓夫相信自己可以轻松调动苏联军队制止任何政变。赫鲁晓夫并没有意识到,勃列日涅夫早已布局,将许多重要军事职务都交给了自己的亲信。
几天后,赫鲁晓夫的女儿妮娜也告诉他,苏联商务部部长向她透露,勃列日涅夫正在策划政变。然而,赫鲁晓夫依旧没有放在心上,坚信自己能够掌控局势。
最后的警告与赫鲁晓夫的自信
尽管接连收到警告,赫鲁晓夫依然未能警觉。后来,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依也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。在一次酒会上,阿朱别依偶然听到两位高层官员讨论,说赫鲁晓夫即将被集体弹劾。这个消息令阿朱别依立刻警觉,他赶紧将消息告诉了赫鲁晓夫。然而,赫鲁晓夫依旧固执地认为勃列日涅夫无法发动政变。
然而,到了1964年10月,赫鲁晓夫开始发现身边的工作人员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,自己似乎被排除在了权力核心之外。直到此时,赫鲁晓夫才突然意识到,自己的政治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。
赫鲁晓夫的“审判”
1964年10月11日,苏共中央高层召开了紧急会议,讨论是否撤换赫鲁晓夫。当时,赫鲁晓夫并不在莫斯科。几天后,勃列日涅夫以苏共中央名义邀请赫鲁晓夫参加一场农业会议,但赫鲁晓夫直接拒绝了。
几天后,勃列日涅夫再度打来电话,强硬要求赫鲁晓夫出席,否则苏共中央将在他缺席的情况下作出重大决定。赫鲁晓夫终于明白了勃列日涅夫的意图。当赫鲁晓夫的专机抵达莫斯科时,他被特工直接带到克里姆林宫。在那里,他见到了斯大林时期的元老米高扬。米高扬以温和的语气劝说赫鲁晓夫签署辞职声明,保证保留中央委员职务。然而,赫鲁晓夫依旧不为所动,怒斥米高扬,“我绝不会向任何阴谋低头!”
1964年10月14日,赫鲁晓夫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审判。会议室中,赫鲁晓夫面对一群自己不认识的警卫,明白所有的军警已经被勃列日涅夫控制。在那场审判会议上,苏斯洛夫朗读了一份批评报告,猛烈抨击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、任人唯亲、外交独断等问题。赫鲁晓夫的失败显而易见,面对批评,他的脸色苍白,失落至极。
最终,赫鲁晓夫签署了辞职书,宣布自己下台,所有权力落入勃列日涅夫之手。赫鲁晓夫被迫过上了监控生活,直到1971年9月因心肌梗塞去世,享年77岁。虽然后人对他有诸多评价,但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然而,赫鲁晓夫的刚愎自用和过度自信,也成了他政坛悲剧的根源。接连的警告和政变预兆,他始终未能真正重视,最终让他走向了无法避免的政治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