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科班的专业训练,却以质朴深情的笔触,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底稿。近日,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名单公示结束,来自闵行的侯宝良成功入选。记者来到他家中时配资网站大全,只见74岁的侯宝良白发苍苍,精神矍铄,谈起写作,更是神采奕奕,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。
从54岁在上海电气集团企业报发表第一篇稿件,到如今正式加入中国作协,这位记录城市记忆的“民间写手”,用2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文学远征。“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作家,就像鲁迅先生说的,路是人走出来的,我也是走着走着,就走到了今天。”侯宝良的语气平和而坦然,退休前,他是一名经济师,跟文学八竿子打不着,如今有了“作家”的身份。
写一些生活中的小事
展开剩余81%“小时候,我喜欢写,但总写不好,也没发现自己有写作的特长。”回顾写作的起点,侯宝良直言,是20年前的企业文化“激发”了他。2004年,他在上海电气担任企业管理工作,当时企业内部开始办报纸和杂志。年轻时做过宣传工作的侯宝良,开始尝试着写文章,记录身边发生的事。“写一些生活中的小事,或者过去生活的回忆,没什么文采。”没想到,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,打动了身边的读者,这其中有同事,也有朋友。
后来,侯宝良跳出企业报,开始向《闵行报》等区报投稿,走向更广阔的写作天地。没事的时候,他就想有什么内容可以写,写好了之后又想着怎样改得更好。爱人对他的文章“不屑一顾”,他反而更“来劲”。他还报名参加了各级征文比赛,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经验越来越多,文章也越写越好。
“你写了这么多,《新民晚报》发过文章吗?”可是,退休前同事的一句话泼了他一盆冷水。“这真是揭了我的短。其实,我也不是没写过,写了三年,一篇都没被选上。”侯宝良有些丧气,但他又不是那么容易认输的人。在一次上海书展上,他看到了一篇上海方言的文章,深有启发,回家后写了《搿拉【我们】浦东人》,最后这篇文章发表在2011年5月24日的《新民晚报》上,这也开启了他新的创作思路。
能写、会写是一种使命
2013年,侯宝良加入闵行区作家协会。“第一批有50多个人,有不少是上海市作协甚至全国作协会员,感觉自己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,眼界一下子开阔了不少。”在一次交流中,作家赵丽宏对他的评价点醒了他:“过去的东西,想看的人不会写,年轻的人写不出,你给写出来了,很好,以后多写写。”这句话让他意识到,能写、会写是一种使命。
侯宝良写的书
此后,侯宝良便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记录消失的上海记忆上,擅长画画的他甚至自己配图,画老辰光的公交车,画石库门的剖面图,等等。近年来,侯宝良发表的重心从报纸转向杂志。“报纸写得有点疲劳了,这几年给《中国老年》《格调》等写得比较多。”侯宝良的创作也从家长里短转向更深层的历史内容,写作方式也随之改变。“写报纸的短文比较随意,捞出来就是,写杂志的文章会有意识地实地查看。”
侯宝良文章发表过的杂志
“现在,哪里要拆了,我会先去看看,把过去的记忆装进脑子,再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。”从弹街路到石库门,从上海老城厢到即将动笔的记忆中的复兴东路,侯宝良用文字为这座城市封存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。他写拥挤的巨龙车,写老西门的烟火气,写闵行一甲子的缘分……每一篇都是“爷青回”。
写得实在才能有共鸣
“关键要有故事,写得实在,才能产生情感共鸣。”这种朴实无华却直抵人心的写作风格,也让侯宝良收获了一大批老年粉丝,如果因为其他事停笔一段时间,就会有人来“催更”。令他欣喜的是,他的文字不仅有人喜欢看,还有人喜欢朗读,特别是用上海方言创作的内容。“有的朗读得很不错,感觉文字和声音相得益彰。”说着,他给记者播放了钱程朗读的《想起老早行路难》。
“我才写20年,还是个‘年轻的作家’。”侯宝良基本保持着每周两篇的创作频率,他晚上睡得早,常常在凌晨两三点醒来,夜深人静时构思打腹稿,到5点多就爬起来写。他的书房如同他质朴的文字,一盏灯、一张桌子、一台笔记本电脑,几本书,简简单单,所有的美好都藏进了他的字里行间。
侯宝良创作的漫画
加入中国作协后,侯宝良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创作方向:“报纸写得差不多,杂志也写过了,接下去打算画画,创作一些图文并茂的‘老底子’内容。”眼前,这位74岁的“年轻作家”依然保持着创作的激情与活力,也将继续用文字和画笔记录一段段温暖的旧时光。
记者:陈美玲 顾彩华(见习)
初审:岳顺顺
复审:方雨斌
终审:刘垦博
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配资网站大全
发布于:上海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